原創(chuàng) 歐洲歷史: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起源與歷史
原標題:歐洲歷史: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起源與歷史
文|靳禎懿
編輯|靳禎懿
百年戰(zhàn)爭是英格蘭、法國瓦盧瓦國王、法國貴族派系和其他盟友之間就法國王位和法國土地控制權之間的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沖突。
它從 1337 年到 1453 年。這個名字來源于 19 世紀的歷史學家,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百年戰(zhàn)爭的背景:法國的“英國”土地
1066 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時,英法王位之間在大陸土地上的緊張關系一直存在。
亨利二世在位期間,他在英格蘭的后代在法國獲得了更多的土地,亨利二世從他的父親那里繼承了安茹郡,并通過他的妻子控制了阿基坦公爵領地。
法國國王日益增長的權力與他們最強大的權力(在某些人眼中與英國王室附庸相當)之間的緊張關系不斷升溫,偶爾會導致武裝沖突。
1204 年,英格蘭國王約翰失去了諾曼底、安茹和法國的其他土地,他的兒子被迫簽署了割讓這片土地的巴黎條約。
作為回報,他接受了阿基坦和其他領土作為法國的附庸。這是一位國王向另一位國王鞠躬,1294 年和 1324 年發(fā)生了進一步的戰(zhàn)爭,當時阿基坦被法國沒收并被英國王室奪回。
由于僅阿基坦大區(qū)的利潤就可以與英格蘭相媲美,因此該地區(qū)非常重要,并且與法國其他地區(qū)保持著許多差異。
百年戰(zhàn)爭的起源
14世紀上半葉,當英格蘭的愛德華三世與蘇格蘭的大衛(wèi)布魯斯發(fā)生沖突時,法國支持布魯斯,加劇了緊張局勢。隨著愛德華和菲利普準備開戰(zhàn),這些進一步上升,菲利普在 1337 年 5 月沒收了阿基坦公國,以試圖重新確立他的控制權。
這是百年戰(zhàn)爭的直接開始。
但是,使這場沖突與早先的法國土地糾紛有所不同的是愛德華三世的反應:1340 年,他為自己宣稱了法國的王位。
他有一個合法的權利要求——當法國的查理四世于 1328 年去世時,他沒有孩子,而 15 歲的愛德華是他母親的潛在繼承人,但法國議會選擇了瓦盧瓦的菲利普——但歷史學家沒有不知道他是真的想爭奪王位,還是只是將其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以獲取土地或分裂法國貴族。
可能是后者,但無論哪種方式,他都稱自己為“法國國王”。
除了英法之間的沖突,百年戰(zhàn)爭也可以看作是法國王室與主要貴族爭奪關鍵港口和貿易區(qū)控制權的斗爭,同樣是法國王室中央集權與當地法律和獨立性。
兩者都是英國國王-公爵和法國國王之間封建/終身關系瓦解的另一個發(fā)展階段,以及英國國王-公爵和法國國王之間的法王權/終身關系日益強大的發(fā)展階段,以及法國王室日益強大的力量。
法國的崛起
隨著英格蘭和法國在爭奪卡斯蒂利亞王位的戰(zhàn)爭中光顧對方,緊張局勢再次升級。
沖突造成的債務導致英國擠壓阿基坦,其貴族轉向法國,法國又再次沒收了阿基坦,戰(zhàn)爭在 1369 年再次爆發(fā)。
法國新的瓦盧瓦國王、知識分子查理五世在一位能干的游擊隊領袖的幫助下Bertrand du Guesclin,重新征服了英國的大部分收益,同時避免與進攻的英國軍隊進行任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
黑王子于 1376 年去世,愛德華三世于 1377 年去世,盡管后者在他的晚年表現不佳。
即便如此,英軍還是設法阻止了法軍的勝利,雙方都沒有尋求激戰(zhàn)。陷入僵局。
到 1380 年,也就是查理五世和杜·蓋斯克林都去世的那一年,雙方都對沖突感到厭倦,只有零星的突襲和停戰(zhàn)。
英格蘭和法國都由未成年人統(tǒng)治,當英格蘭的理查二世成年時,他重申自己對親戰(zhàn)貴族(和親戰(zhàn)國家)的主張,為和平而求和。查理六世和他的顧問們也尋求和平,有些人繼續(xù)十字軍東征。
理查德隨后變得對他的臣民過于專橫并被廢黜,而查爾斯則發(fā)瘋了。
在 15 世紀早期的幾十年里,緊張局勢再次升級,但這一次是法國的兩個貴族家族——勃艮第和奧爾良——在代表瘋狂國王的統(tǒng)治權問題上。
在奧爾良的首領被暗殺后,這個師在 1407 年引發(fā)了內戰(zhàn)。奧爾良一方在他們的新領導人之后被稱為“Armagnacs”。
在叛亂分子與英格蘭之間簽署條約的失誤之后,只有在英國人進攻時法國才爆發(fā)和平,1415年,一位新的英國國王抓住機會進行干預。
這就是亨利五世,他的第一次戰(zhàn)役在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zhàn)役中達到高潮:阿金庫爾。批評者可能會攻擊亨利的糟糕決定,這迫使他與一支更大的追捕法國軍隊作戰(zhàn),但他贏得了這場戰(zhàn)斗。
雖然這對他征服法國的計劃幾乎沒有立即影響,但對他的聲譽的巨大提升使亨利能夠為戰(zhàn)爭籌集更多資金,并使他成為英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亨利再次回到法國,這一次的目標是占領土地而不是進行野餐;他很快就控制了諾曼底。
勃艮第家族和奧爾良家族之間的斗爭仍在繼續(xù),即使在會議同意決定采取反英行動時,他們還是再次發(fā)生了爭執(zhí)。這一次勃艮第公爵約翰被王太子的一個黨派暗殺,他的繼承人與亨利結盟,于 1420 年在特魯瓦條約中達成協(xié)議。
英格蘭的亨利五世將娶瓦盧瓦國王的女兒,成為他的繼承人并擔任他的攝政王。作為回報,英格蘭將繼續(xù)與奧爾良及其盟友(包括王太子)作戰(zhàn)。
幾十年后,一位僧侶在評論約翰公爵的頭骨時說:“這是英國人進入法國的洞口?!?/p>
該條約以英語被接受,勃艮第人擁有土地——主要是法國北部——但不在南部,法國的瓦盧瓦繼承人與奧爾良派系結盟。
然而,在 1422 年 8 月,亨利去世了,瘋狂的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緊隨其后。
因此,亨利九個月大的兒子成為了英格蘭和法國的國王,盡管主要在北方得到承認。
亨利六世的攝政者在準備進軍奧爾良心臟地帶時贏得了幾場勝利,盡管他們與勃艮第人的關系變得不穩(wěn)定。
到 1428 年 9 月,他們正在圍攻奧爾良鎮(zhèn)本身,但當指揮官索爾茲伯里伯爵在觀察這座城市時被殺,他們遭受了挫折。
然后出現了一個新人:圣女貞德。這個農家女孩來到王太子的宮廷,聲稱神秘的聲音告訴她,她正在執(zhí)行一項將法國從英國軍隊手中解放出來的任務。
她的影響重振了垂死的反對派,他們打破了奧爾良周圍的圍攻,多次擊敗英國人,并能夠在蘭斯大教堂為多芬加冕。瓊被她的敵人俘虜并處決,但法國的反對派現在有了一位新國王可以團結起來。
經過幾年的僵局,當勃艮第公爵于 1435 年與英國決裂時,他們團結在新國王周圍。
阿拉斯會議之后,他們承認查理七世為國王。許多人認為公爵已經決定英格蘭永遠無法真正贏得法國。
法國的勝利
奧爾良和勃艮第在瓦盧瓦王冠下的統(tǒng)一使英國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但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
1444 年,英國的亨利六世和一位法國公主達成了休戰(zhàn)協(xié)議,并締結了婚姻,戰(zhàn)爭暫時停止了。
這一點,以及英國政府為了達成休戰(zhàn)而割讓緬因州,在英國引起了強烈抗議。
當英國人打破?;饏f(xié)議時,戰(zhàn)爭很快又開始了。查理七世曾用和平改革法國軍隊,這種新模式在歐洲大陸上對英國土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在 1450 年贏得了福爾米尼戰(zhàn)役。
到 1453 年底,英國土地酒吧加萊畢竟已經被奪回并且擔心英國指揮官約翰塔爾博特在卡斯蒂永戰(zhàn)役中喪生,戰(zhàn)爭實際上已經結束。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