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粵海絲路:起源與發(fā)展
原標題:講座回顧|粵海絲路:起源與發(fā)展
中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有著悠久的海洋文化傳統(tǒng)。
昔日的香山縣依海而生,
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
今日的中山市向海而興,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破浪遠航。
為了更好地展示海洋文化,傳承當?shù)靥厣幕?,更深入地對中山市博物館的展覽進行解讀,讓廣大市民游客更好地感受香山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山市博物館特舉辦“文博之聲·名家講堂”與“香山風物·名家講堂”兩大系列講座。
12月16日上午,“文博之聲·名家講堂”系列第一期在中山市博物館三樓報告廳舉行,特邀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有豐富經(jīng)歷以及對海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魏峻教授帶來以“粵海絲路:起源與發(fā)展”為題的講座分享。本次講座由中山廣播電視臺牛宇華主持。
【講師介紹】
-上下滑動查看-
魏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歷任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兼任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亞太博物館聯(lián)盟秘書長等。在廣東從事文博工作18年,主持各類陸地及水下考古項目約70項,曾擔任“南海I號”考古項目領隊十年。獲得過文化部創(chuàng)新獎、中國航海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文物局科學技術與創(chuàng)新獎一等獎、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推介精品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等。
【講座回顧】
廣東是海洋文化起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講座圍繞“粵海絲路:起源與發(fā)展”展開,分為“認識海上絲綢之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航向黃支國的海路”“繁忙的通海夷道”“十字門開向二洋”五個部分。
魏峻教授首先從“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時空體系”以及將絲綢之路分為“公元前三世紀晚期至公元七世紀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期、陸海絲綢之路并行階段”“七世紀中期至十五世紀末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時期”“十六世紀初期至十九世紀中晚期-海上絲綢之路走向全球化時期”三個階段,附以考古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和文獻史料作為證據(jù),帶領觀眾認識海上絲綢之路。
繼而選擇其中不同時期的海洋貿(mào)易代表性遺存、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資料,以時間為序講述兩千年來廣東及南海地區(qū)海上航路起源、船舶發(fā)展、航路變遷、貿(mào)易往來、宗教傳播、文化交流的精彩歷史,幫助觀眾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基本知識和文物背后的神秘故事。
在座觀眾無不認真傾聽,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廣東枕五嶺而瀕南海
近年來
大量出土文物和沉船考古新資料
為重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
的發(fā)源、發(fā)展提供了新線索。
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
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
若您遺憾錯過了今天的講座
別著急
即可觀看講座回放
同樣精彩!
(本篇來源中山市博物館,如若轉(zhuǎn)載請自行聯(lián)系該公眾號授權和署名。中山市博物館 微信號zhongshanmuseum_dyh)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