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教孩子善良,但人善被人欺怎么辦?
前幾天,一個老粉半夜給我留言。
叨叨,我也知道應(yīng)該教孩子善良,但這個世界,你對別人善良,別人不一定對你善良,還可能反過來利用你的善良。
我教孩子善良,但他以后吃善良的虧,怎么辦?

我猜這個家長應(yīng)該是遇到了什么事。
回想下,每人都遇到過一些背叛或欺騙,而對方是很信任的人,讓你覺得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了,下決心不再做“好人”。
之前我寫關(guān)于兒童社交的文章,也經(jīng)常有家長問:
我教孩子善待他人,但對方父母不一定這么教啊,我的孩子吃虧怎么辦?
今天就聊聊這個扎心的話題。

善良的困境
前些年,網(wǎng)上流傳著一句雞湯,“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看到這句話,我馬上聯(lián)想到了大學(xué)修的一門課,博弈論。
說起博弈論,大家應(yīng)該都聽說過“囚徒困境”,其實善良也有類似的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一個簡單模型,當年一個數(shù)學(xué)家為了給心理學(xué)家解釋啥是博弈論,編的一個故事:
兩個壞蛋被抓了,警察把他們分開審訊,然后告訴他們:
如果你們兩個人都坦白,那么各判8年。
如果一個人坦白,另一個不坦白,則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
如果都不坦白,則證據(jù)不足,各判1年。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對這個犯罪小團體來說,“最優(yōu)選擇”肯定是雙方都不坦白,兩人各判1年,損失為1+1=2。
但關(guān)鍵問題是,我不知道對方會不會坦白,所以我只能假設(shè)兩種情況:
● 情況1:對方坦白的前提下
如果我也坦白,那么我判8年。
如果我不坦白,芭比Q了,我判10年。
二者相比,我應(yīng)該選擇坦白。
● 情況2:對方不坦白的前提下
如果我也不坦白,那么我判1年。
如果我坦白,爽了,我被釋放。
二者相比,我應(yīng)該選擇坦白。

哎?這就有了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我做的選擇,在兩種情況下都是“最優(yōu)選擇”(即坦白),但這并不是整體利益的“最優(yōu)選擇”(即不坦白)。
囚徒困境之“困”在于,我的收益不止取決于我的選擇,也來自對方的選擇,是雙方策略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這就解釋了很多人關(guān)于善良的擔憂:
我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但別人可能會選擇做一個奸詐的人。
我的孩子老實巴交,但別的孩子可能圓滑世故,在人際交往當中,我的孩子肯定會吃虧?。?/p>

善良的“最優(yōu)方案”
囚徒困境沒法破,因為兩個壞蛋面臨的是單次博弈,博完拉倒。
但人際交往不同。
你和同事朋友的關(guān)系,孩子和班里同學(xué)的關(guān)系,并不是一次性的,博完一次還有一次。
這種重復(fù)博弈的情況,是有“最優(yōu)解”的。
也就是說,關(guān)于怎么善良,什么時候善良,善良到什么程度,是有一套“最優(yōu)方案”的。
這個方案是什么樣的呢?
有個著名的博弈論專家,名叫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他也想知道,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到底應(yīng)該選擇善良還是奸詐,合作還是背叛,老實巴交還是偶爾占個便宜。
于是,他做了一個博弈論界最著名的實驗。
他邀請了全世界的來自各個領(lǐng)域的專家,設(shè)計了一個計算機程序大賽。
這些專家都很懂博弈,每個人都設(shè)計了一套自己的博弈策略,這些程序五花八門,有中規(guī)中矩的,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有老好人式的,有老奸巨猾的,什么刁鉆思路都有。
一共14個程序,兩兩相互PK,一共5輪比賽,每輪打200局,總共對決了12萬次,有24個不同的策略組合。
最后,誰是最大贏家?
答案是,最簡單的那個程序得了最高分。
這個程序名叫“一報還一報”。

這個專家不信邪,又做了第二輪比賽,這次他邀請了更多厲害的人,收集了63個不同策略的程序。
結(jié)果,“一報還一報”又贏了。
有人看到結(jié)果后不服氣,懷疑這個“一報還一報”真的這么厲害嗎?
于是他們改變游戲規(guī)則,給“一報還一報”挖坑,讓它碰到更狡詐刁鉆的程序,在6個變形的比賽規(guī)則下,“一報還一報”五次排名第一,一次排名第二。

“一報還一報”策略
你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這個“一報還一報”到底是怎么做的啊?
這個名字聽上去有點睚眥必報的感覺,似乎不是個善茬??!
別著急,聽我慢慢說。
“一報還一報”這個程序是怎么運行的?
首先,第一輪,永遠選擇和對方合作。
在此之后,他的選擇,就是在模仿對方上一輪的選擇。
沒了,就是這么一個傻瓜程序。

也就是說,我頭一次和你交手,一定會選擇善良,無論你準備怎么對我。
但在這之后,我善不善良就要看情況了:
如果你剛才背叛了我,那么接下來一輪,我一定也會背叛你;
如果你剛才和我合作,那么接下來一輪,我也會選擇和你合作。
這樣的策略,有三層意思。
● 第一層:善良性
最開始的時候,我永遠選擇合作。
這個策略放在人際關(guān)系中就是,無論對方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無論你是誰,我都會選擇善待你。
哇,這對善良的人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是,在第一輪14個計算機程序的博弈中,最終整體收益排名前8的策略,都具備“善良性”。
那些一開始選擇背叛,或者中間冷不丁給對方使個絆子的“狡詐程序”,最終整體收益都不佳。

原因很好理解,這是一個多次的重復(fù)博弈。
你坑別人一次,這一輪占了小便宜,但別人也不傻啊,下次就不信任你了,所以你的整體收益不會高。
這個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放心地做個善良的人,放心教孩子善待他人,不做那個挑起事端的人,不仗勢欺人,不背叛信任你的人。
● 第二層:可激怒性
“一報還一報”的策略中,當對方背叛了我,那么下次我也必將選擇背叛對方。
可以看出來,“善良的最優(yōu)解”不是讓你無底線善良,不是當老好人。
我之前寫過兒童社交的文章說,我會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的行為讓你不舒服了,你可以非常不客氣地拒絕,因為你的感受最重要。
有人說,你這個是西方的思維,太自我了,不適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講究和氣,團結(jié),寬以待人。
真的不要侮辱“傳統(tǒng)文化”四個字了。
傳統(tǒng)文化也會拷問你: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當孩子受到語言攻擊,拳頭落在自己身上,這些事第一次發(fā)生的時候,就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可激怒性”。
“被激怒”不代表打回去,我們有很多選項,比如大聲說“不!”,語言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體力可以和對方抗衡的前提下,緊緊握住對方揮拳頭的手腕,讓他讓感受你的力量,知道你不是好惹的。
我們經(jīng)常說,大國博弈,中美博弈。
美國說,我要制裁你,我加收你的關(guān)稅!
中國說,我反制裁你!我也加收你的關(guān)稅!

外行會覺得,怎么國家和國家之間,和小孩過家家拌嘴似的,你打我一下,我也打你一下,互掐下去沒完沒了的。
看了這個博弈實驗就明白了,這樣的互掐才是大智慧,是結(jié)合了善良性和可激怒性的策略。
● 第三層:寬容性
“一報還一報”的策略,還有一個很重要特點:寬容。
這次你背叛了我,好的,下次我也背叛你。
但一旦你在某輪中改變主意,選擇合作,那么我下一輪也和你合作。
說白了, 它雖然“睚眥必報”,但它不記仇。
放在人際關(guān)系中,其實就是中國老話說的,寬以待人。
寬以待人,不是別人欺負到頭上來了還忍讓,不是你犯錯了我必須原諒,而是你犯錯了,但只要你面對和補救,我就可以選擇不計前嫌。
那如果他好了一次,后來又坑我,我怎么辦?
那么你下一次也選擇背叛他,模仿對方上一輪的決策么,就這么簡單。
就是這樣的“傻瓜程序”,打敗了各種復(fù)雜陰險狡詐的程序。

人際關(guān)系,當然比計算機復(fù)雜得多,但我想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
1. 世界會獎勵善良的人,這句話不是雞湯。
與人為善,不僅是道德層面上是自我要求,也是為了讓我們在人際關(guān)系中,最大化自己整體收益。(善良性)
2. 善良,不代表無底線善良。
我從不先挑起事端,但挑事的來了,我也不會忍著,你若折我翅膀,我定毀你天堂。(可激怒性)
3. 可被激怒,但不會記一輩子仇。
只要你能改過自新,還我一對新翅膀,我也幫你重新找回天堂(寬容性)
日常應(yīng)對孩子被“欺負”你是如何教育娃的?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