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不需要”還暴打電話,如何守護我們的安寧權?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崔文佳

貸款、賣房、課程……幾乎每天,我們都要接上一兩個推銷電話。即便明確表示“不需要”,或是直接屏蔽相關號碼,對方仍可能換號再打過來。
這些年,相關部門多次對騷擾電話開展專項整治,但效果不盡人意。有報告顯示,騷擾電話標記量近四年呈逐年上升趨勢,2022年騷擾電話標記總量超4.99億次,較2021年上升了36.33%。屢禁不止的亂象甚至讓一些人被迫接受了被騷擾的現實,認為這是信息時代“必須承受之痛”。
每個人都擁有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侵擾和破壞的權利。從民法典,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明確了這樣的事實:電話號碼屬于個人信息,處理個人信息需征得自然人的同意,否則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在今年1月最高法發(fā)布的典型案例中,也包含了某通信公司擅自多次向用戶進行電話推銷的典型案例,最終判決亮明了司法態(tài)度。
既然如此,為何推銷者仍肆意妄為?一來,“騷擾電話”其實沒有明確定義,究竟是確有所需,還是造成騷擾,根本上是用戶的主觀判斷。二來,即便有法可依,“一告一個準兒”,但真正能有多少人愿意為了這一通電話而費時費力去起訴呢?絕大多數人都是掛斷電話、暗罵一聲罷了。也正是這種“民不舉官不究”,讓推銷者在灰色地帶任性游走。
守護用戶的安寧權,不能總指望用戶去打官司,這決定了我們應當探索更加有效的源頭治理。這里頭,電信運營商和市場監(jiān)管部門都肩負著重要責任。就前者來說,應當通過技術手段,增加騷擾電話識別、攔截、溯源等能力,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后者來說,則要加大受理投訴和追責懲罰的力度,做到件件有處置、事事有回音,讓屢教不改的企業(yè)有痛感、長記性,也倒逼出更多企業(yè)的敬畏心理。對于個人來說,要盡可能少留痕。不論是在外登記,還是網絡注冊,都三思而后行。若感覺遭受騷擾,不妨保留好騷擾電話的錄音等證據,以便在投訴舉報時縮短處理周期。
還要看到,騷擾電話的撥出僅僅是最后一環(huán)。在其前端,還有電話號碼從何而來的現實問題。據公安部門透露,源頭主要有兩個,一是合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相關部門單位出了“內鬼”,二是一些不法分子通過“撞庫”方式攻擊一些收集信息的公司數據庫。這也意味著,真正還人們“耳根清凈”,還需要全鏈條治理、多方面聯動。當個人信息保護到位,商業(yè)推銷管理到位,我們的生活才能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