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種微習慣》: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燕曉:職業(yè)撰稿人
這是今年與您共讀的第28本經(jīng)典好書。歡迎關(guān)注燕曉,共同品讀經(jīng)典好書。近幾年,利用業(yè)余時間“寫作變現(xiàn)”成為一種讓許多人向往的生活。將讀過的書變成錢,這是多么讓人羨慕的神仙職業(yè)呀!
于是乎,許多人沖進了“寫作變現(xiàn)”的訓練營中,開啟了自己的筆耕生涯。沒過多久,大家發(fā)現(xiàn)“變現(xiàn)”并非易事,于是就放棄了。
其實,通過寫作確實是可以增加些副業(yè)收入的,但必須得養(yǎng)成每天閱讀、寫作的習慣,而且需要沉淀很長一段時間。
在訓練營里,有老師的鼓勵,有同學一起讀讀寫寫的氛圍,還是很容易堅持的。

可是,一旦離開了訓練營,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停止了閱讀和寫作。
讓我們慢慢放棄的,是那些不易被我們察覺的微習慣,是它們在影響我們的思維,并且藏得極深。
在日本,出現(xiàn)了一所習慣培訓學校,通過刻意練習,幫助許多年輕人改掉了壞習慣,養(yǎng)成了好習慣。改變之后 ,這些年輕人都在事業(yè)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叫古川武士,他是一名習慣養(yǎng)成導師,專注于研究習慣對人的影響。
他用漫畫加圖文解說的方式,將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到《65種微習慣》這本書中,讓我們可以從行為、思維、情緒、環(huán)境這四個方面去區(qū)分,我們常會受哪些微習慣的影響,如何甄別好壞習慣。

千萬不可小看細微的習慣,越是微習慣,越容易被忽略,當我們習以為常的時候,微習慣就成功地控制了我們。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個最容易被我們忽略,卻對我們影響很深的微習慣吧。01 拖延思維,導致我們總是“三分鐘熱度”
拖延思維并不是拖延癥,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微習慣,因為懶惰是人的天性,沒有人喜歡主動去承擔很多事情,潛意識里都會有“先放一放”、“現(xiàn)在還不想做”、“晚點再說吧”的心理。
這種微習慣的害處非常地大,它常常跳出來為我們找理由找借口,完全是一副為我們著想的樣子。
當我們想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時,它就會跳出來說,工作了一天了,干嘛要弄得自己那么累呢?
于是,我們就會為自己找到借口,確實呢,近期都在加班,身體健康最重要,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yè),算了,放一放吧!
久而久之,我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參加的課程就被我們擱置在一旁,再也不想去碰它了。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習慣若不能成為最好的仆人,便會成為最壞的主人。
這個可惡的“拖延思維”就是影響我們改變的絆腳石,它會讓我們找出成百上千個借口去偷懶。
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三分鐘熱度”,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有這個毛病。

如何破呢?
書中共有65種微習慣,咱們從中找出能與之形成抗衡的微習慣,幫助自己克服“拖延思維”。
書中的“一厘米超越思維”,這個微習慣能夠幫助大家對抗“拖延思維”里那些讓我們放棄的聲音。02 用“一厘米超越思維”助我們成長
偶爾想做一件事可以叫喜歡,經(jīng)常去做一件事可能算是愛,但能堅持用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才能稱為“某某家”。
村上春樹,是文青們特別喜愛的當代日本作家。
1949年,他出生于日本東京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只是從小喜歡讀書,從沒有想過要成為小說家。
大學畢業(yè)后,他開了一家酒吧,一邊經(jīng)營小店,一邊讀書,日子過得靜謐而安逸。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激發(fā)了他寫小說的念頭,于是,他開始一邊經(jīng)營酒吧,一邊開始了創(chuàng)作。

盡管他相比上班族要自由許多,但他并沒有利用上班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采用“一厘米思維”,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寫作,長期堅持下來,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許多人認為作家一般都是在晚上才有靈感創(chuàng)作,所以生活極不規(guī)律。
可村上春樹卻從一開始就決定,要做一個生活有規(guī)律的寫作者。他把時間分成模塊,每天早晨四點半寫小說,晚上九點鐘就睡覺。
從他決心要寫小說的時候,并沒有想過會成為小說家,只是認為這件事情堅持下來,一定很酷!
他四點半準時起床寫作,寫五六個小時,到了上午十點鐘,他就會停筆,堅決不寫了,因為他得去跑步了。就這樣,他每天寫作、跑步兩不誤,堅持了四十年。
但是,光有“一厘米超越思維”并不能幫助我們完全克服“拖延思維”,這個微習慣的干擾力實在是太強了。
想要徹底擺脫“拖延思維”,必須要進行一系列的戰(zhàn)略布置,才能消滅它。03 掌握六大法寶,克服拖延心理
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說,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那是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的過程。
“一厘米超越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期內(nèi)忽略掉“拖延思維”的聲音,但并不能馬上取代它。
成年人已經(jīng)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改變最難的,不是接受新的習慣,而是拔掉原有習慣的過程,很多人受不了就像拔掉釘子一樣疼痛。
但這顆釘子沒徹底拔掉之前,新的習慣是進不來的。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這個過程非常像《一毛不拔》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一只猴子死后來到地府,跟閻王說想轉(zhuǎn)世之后當人,不想當猴子了。
閻王說,“可以呀,但得把你那一身毛拔掉才行,會很痛,你得忍著。”
猴子拍著胸脯說:“痛怕什么,只要能當人,什么痛我都能忍!”
可是,當夜叉把它綁住,剛拔第一根毛,它就痛得“嗷嗷”叫,大聲喊道:“我不當人了,我不拔了!”
閻王笑著說:“你一毛都不拔,還想當人呢?”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是那只猴子,既想改變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又承受不了改變之痛。
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拖延思維”是牽絆我們改變最大的阻礙,作者送了六大法寶給我們,幫助我們徹底擺脫它的影響。
一,15分鐘法。
想想看,自己能在15分鐘里完成什么一直想做的事情呢?
比如,我可以用15分鐘聽一本書,每天堅持15分鐘,一年就能聽365本書。
又比如,我可以用15分鐘打掃一個房間,每天完成一個,一周就把全家的衛(wèi)生打掃了一遍。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成就感。
二,清單法。
為自己列一個清單,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來,每完成一件,就劃掉一件。隨著一天之內(nèi)能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內(nèi)心的喜悅感也會越來越強。
三,分解法。
有的工作比較繁雜,我們就將它細分為幾個流程,逐一去突破它,再繁雜的工作用這個方法都能完成。
四,聚焦法。
對于一艘沒有目標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若是我們目標清晰,行動就會快捷高效。
五,停止抱怨。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負面情緒常常占據(jù)我們的大腦空間,讓我們思緒亂飛,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情。當遇到情緒干擾時,告訴自己:干就對了!
六,現(xiàn)在就做。
想拖延時,最喜歡說“等一下”,“放一放”,“晚一點”,內(nèi)心時刻閃過“現(xiàn)在就做”的聲音,是對“拖延思維”最好的對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并非易事,但只要開始去做了,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04 寫在最后
看完這本書,我感到非常震驚,原以為習慣指的是那些看得見的生活方面的行為,沒想到還有些習慣存在于我們的思維和情感深處。
本認為自己在習慣養(yǎng)成方面已經(jīng)做得不錯了,結(jié)果在這本書里,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不少正在悄悄影響我的“微習慣”。
這些隱藏很深的“微習慣”,才是常常把我們帶到溝里去的罪魁禍首。
別再為自己找理由了,要想改變,就從現(xiàn)在開始吧!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