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個明白 | 羽毛球的起源:從中國“花毽”到印度“普那”
【東京奧運會7月23日開幕,8月8日落幕。在這些天里,我們能看到許多場精彩的比賽。在為運動員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而鼓掌的同時,我們不妨聊聊這些運動項目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光要看個熱鬧,還要看個明白】
奧運溯源系列>>>
1. 射擊:奧運會與女神槍手;
2. 舉重:大力士何時“舉”進奧運會;
3.擊劍:奧運賽場內外,女劍士笑傲江湖;
4.籃球:從“桃筐”到奧運;
5.跳水:大宋的“水秋千”與歐洲體操運動;
6.乒乓球:奧運會上它為何不叫“pingpong”;
7.體操:五禽戲與古希臘軍事訓練;
8.排球:從“浮士德球”到“空中飛球”;
9.足球:從蚩尤的胃、丹麥人的頭顱到現代的皮球;
10.賽艇:從泰晤士河劃到奧運;
11.游泳:古羅馬的泳池和大宋錢塘江弄潮兒;
在7月29日進行的東京奧運會羽毛球混雙半決賽中,中國隊的鄭思維/黃雅瓊、張懿律/黃東萍分別戰(zhàn)勝各自對手,提前鎖定金銀牌。在慶祝中國隊提前鎖定奧運羽毛球首金的同時,我們不妨了解一下羽毛球這項運動的前世今生。
1.羽毛球何時進入奧運?
1988年,羽毛球作為表演項目首次亮相漢城奧運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羽毛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設立男、女單打和雙打四項比賽。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又增設了混合雙打,使奧運會羽毛球項目增至五項。
羽毛球項目在亞洲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自1992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以來,亞洲隊伍一直占據領先地位。在本屆東京奧運會之前,羽毛球項目在奧運會共產生34枚金牌,而其中僅有兩枚由歐洲選手奪得。
在亞洲羽毛球強國中,有一個國家獲得過7枚奧運金牌,并且全部來自羽毛球,它就是印度尼西亞。曾有著“羽毛球王國”之稱的印度尼西亞,羽毛球人才輩出,而羽毛球女單選手王蓮香無疑是其中的“國寶級”人物。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21歲的她擊敗各路好手,拿下羽毛球女單冠軍。這不僅是印度尼西亞的首枚奧運金牌,也是羽毛球項目的奧運首金。而在王蓮香奪冠后僅兩個小時,她的男友魏仁芳在羽毛球男單決賽中奪冠。他們二人在1997年走進婚姻殿堂,成為印尼羽壇的一段佳話。

傅海峰和張楠
2.中國羽毛球隊的奧運征程何時開啟?
中國羽毛球的第一次奧運會征程也是從1992年開始的。
在這屆比賽中,除男單比賽之外三個項目中,中國羽毛球隊都有獎牌入賬。這屆比賽最令人遺憾的一幕出現在女雙決賽。中國女雙組合關渭貞、農群華與韓國組合一路戰(zhàn)至決勝局。關鍵時刻,裁判判罰中國選手發(fā)球違例,導致韓國隊反超比分奪得冠軍。比賽中,這位來自英國的裁判6次判罰中國隊發(fā)球違例。這屆奧運會之后,這位英國裁判被國際羽聯永久停職。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葛菲、顧俊在女雙決賽中以兩個15比5擊敗韓國組合,實現了中國羽毛球奧運金牌“零的突破”。2000年,葛菲、顧俊再次搭檔出征悉尼奧運會,蟬聯奧運女雙冠軍。當時年僅25歲的葛菲和顧俊,也成為奧運歷史上第一對實現衛(wèi)冕的羽毛球選手。
在中國羽毛球隊伍中,張軍、高崚這對混雙組合也同樣令人矚目。悉尼奧運會上,剛配對一年的他倆就拿下了奧運會混雙冠軍。四年后的雅典奧運會,兩人又成功衛(wèi)冕混雙冠軍。
在奧運會男雙賽場上,傅海峰是唯一一位實現衛(wèi)冕的羽毛球運動員。2012年倫敦奧運會,傅海峰與蔡赟搭檔,為中國羽毛球隊首次奪得奧運會男雙金牌。四年后的里約奧運會,33歲的傅海峰搭檔張楠,衛(wèi)冕男雙冠軍。
在33歲實現奧運會衛(wèi)冕的還有女單選手張寧。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張寧蟬聯冠軍,成為奧運會史上首位成功衛(wèi)冕的羽毛球女單冠軍。
而首位蟬聯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是林丹。
2012年是中國羽毛球對奧運歷史上的“巔峰之年”。在倫敦奧運會的賽場上,中國羽毛球隊包攬全部五金,創(chuàng)造了奧運會羽毛球賽場上史無前例的佳績。
3.羽毛球起源于何時何地?
關于羽毛球的起源,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根據《民族體育集錦》,中國在遠古時期就有類似羽毛球的游戲活動存在。這種活動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苗族、基諾族、壯族、仡佬族、哈尼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存在過這種游戲活動。相傳,遠古時代,我國苗族的祖先在正月期間總要把一些五顏六色的雞毛做成花毽,然后成群結隊到野外去玩“打花毽”游戲。當時各村各寨均有規(guī)定成習的活動場地,叫“毽塘”,有的一寨一塘,有的數寨一塘。游戲開始時,姑娘先向小伙子拋出花毽,然后小伙子則用手將花毽擊打回姑娘一方,互相一來一往,盡量不使花毽落地。對打雙方有時邊打邊答話,有時互相對歌。時至今日,貴州地區(qū)的苗族人仍會玩一種以木板拍擊雞毛花毽的游戲。
也有說法稱,羽毛球最早起源于14至15世紀時的日本。當時的球板是木制的,球是用櫻桃核插上羽毛制成。但由于這種球不耐用,飛行速度又太快,這項運動風行一時便很快消聲匿跡了。
后來,印度也曾出現過類似于羽毛球的游戲。19世紀中葉,在印度的普那流行著一種能夠將羽毛插在圓形硬紙板上當球,用木拍在空中交替擊打的游戲。這種游戲被認為是羽毛球的雛形。
之后,駐扎在印度的英國軍官學會了這項運動,并把它介紹到了英國貴族社會中。1873年,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鎮(zhèn)(Badminton)有一位叫鮑費特的公爵,在自己的莊園中接待由印度返英度假的英國軍官。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莊園內四處積水,戶外活動只能改在室內進行。當時,一位從英國退役回來的軍官提議在大廳內玩“普那”游戲。當時的室內場地呈現葫蘆狀,他們在場地內拉了一根繩子代替網,每場比賽兩人參加。不料這種游戲趣味橫生,客人們玩得不亦樂乎。于是,羽毛球作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性活動風靡英國。為了紀念這項運動的誕生地——伯明頓,“Badminton”被作為羽毛球的英文名稱而流傳于世。這也被認為是現代羽毛球的起源。
到了1893年,英國14個羽毛球俱樂部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羽毛球協(xié)會。1899年,該協(xié)會舉辦了第一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
20世紀初,羽毛球運動從英聯邦各國流傳至世界各地,并于20世紀20年代左右傳入我國。在那個年代,上海租界還舉辦過“萊盾國際羽毛球賽”,各國僑民以各自國家名義組隊參賽,被稱為“萬國羽毛球賽”,這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羽毛球比賽。

1954年,一批印度尼西亞愛國華僑回國定居,其中有不少羽毛球好手。黃世明、施寧安被請到上海,加入上海羽毛球隊,王文教、陳福壽被請到福建,成立了羽毛球隊。到了60年代,湯仙虎、侯加昌、方凱祥、陳玉娘、梁小牧、傅漢洵等又一批印度尼西亞華僑歸國,帶回最新的技戰(zhàn)術,這些都為中國羽毛球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981年,中國羽毛球隊才加入國際羽聯,第二年,第一次參賽的中國羽毛球隊就力壓印度尼西亞,奪得湯姆斯杯;而1984年中國女子羽毛球隊首次參加尤伯杯賽,也一舉奪冠。
實習生 希仁古力·吐爾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整理
校對 盛媛媛
參考資料:
http://tv.cctv.com/2020/04/15/VIDEhysh6CfjqxBiidlMfGAL200415.shtml
李莉.羽毛球運動的起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18):33.
魏協(xié)森.國際羽壇信息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1989(11):8-12+46.
宛祝平,牛福主編.羽毛球[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1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