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 | 中國足球,是出過世界球王的……
原標題:讀古 | 中國足球,是出過世界球王的……
沒時間 精力少 怕選擇
那就加入【30天小讀計劃】
每天只需10分鐘
收獲一天所需閱讀營養(yǎng)
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
RECOMMEND
今日文章
來源:最愛歷史
ID:solovehistory
作者:我是艾公子
01
早在遙遠的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們就開始“踢球”了。當時,踢球叫做“蹋鞠”,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蹴鞠”。
據載,戰(zhàn)國時期的齊都臨淄,有民七萬戶,家家“甚富而實”。人有錢了,閑的沒事干,就琢磨怎么玩好玩,以便消磨時光。有人突發(fā)奇想搞了個球來踢,大家跟著一起踢來踢去發(fā)現很好玩,這項運動就傳開了。
▲蹴鞠
唐宋時期,蹴鞠迎來了巔峰,各種花式踢法層出不窮。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草民,都喜歡這項運動,有的人甚至因為踢球踢得好,飛黃騰達。
假如這種踢球的傳統(tǒng)能夠流傳下來,再加上中國人獨有的所謂的“功夫底子”,稱霸世界足壇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少林足球了解一下?圖源/影視劇照
然而,明朝之后,蹴鞠這項運動漸漸沉寂了。大家都快忘了還有這么一項刺激、好玩又好看的運動。
直到近代,蹴鞠的胞弟“足球”,才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重新進入中國人的視野。
沉睡在中國人血脈里的足球基因,被喚醒了。
最先接觸現代足球的,是曾經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之后是各個通商口岸的租界區(qū),以及西方傳教者設立的教會學校。中國的洋務學堂如天津水師學堂、吳淞船政學堂等則緊隨其后。
▲香港皇仁書院,出巨星的地方
20世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政局的改變,現代足球漸漸由沿海傳入內陸,中國本土的足球運動迅速發(fā)展起來,連當時身在蘇區(qū)的毛委員也說:
踢足球這個運動很好,一面鍛煉身體,一面訓練快……
到193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時候,參加足球比賽的球隊已有18支,分別代表福建、四川、安徽、北京、湖北、山西、河北、河南、遼寧、江西、南京、香港、廣東、湖南、江蘇、山東、綏遠,以及上海。
同年,在江西革命根據地舉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會”上,也設置了足球比賽。
▲香港足球牛不牛?老鐵可知“五一九”?
由于較早接觸現代足球運動,來自香港、上海的足球隊有著其他球隊難以比擬的先天優(yōu)勢,常常能以很夸張的比分取勝。比如,香港對安徽就曾打了個19 : 0。
作為中國現代足球始祖,香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代表中國足球的最高水平。當時的“國腳”,大多都是香港球員。1934年的中國男足國家隊,21人名單里,香港球員占了17個。
而說到香港球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的名字:
李惠堂。
02
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此人生下來似乎就與球有緣,據李惠堂自己說:
余呱呱墮地后,即有嗜球癖,幾有一刻不能離球之怪脾氣,即飲食上課,亦必無球不樂。
干什么事都要抱個球?沒球就不開心?這畫面也是很美的。
5歲時,李惠堂隨母返回家鄉(xiāng)——廣東梅州五華縣。沒球踢的時候,李惠堂就以布團、柚子為球,以狗洞為門練球。
10歲時,李惠堂返港。1921年,他考入著名的香港男?;嗜蕰骸T撔T缭?900年以后就成立了足球隊。在皇仁書院,酷愛足球的李惠堂如魚得水。
李惠堂的父母不許他練球。他不知道有多少次因為看球和賽球,而受到父親的鞭撻。但李惠堂沒有屈從,還是堅持自己的愛好。
在考入皇仁一年后,李惠堂就因出類拔萃的球技被選入當時赫赫有名的“南華足球隊”,擔任主力前鋒,在香港的聯(lián)賽中嶄露頭角。
▲李惠堂(1905-1979)
1923年,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大阪舉行,李惠堂成為“國腳”,隨中國男足出戰(zhàn)。
此次比賽,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不改往日王者風范,接連以3 : 0、5 : 1的比分橫掃菲律賓和東道主日本,蟬聯(lián)東亞運動會足球冠軍。
當時的日本媒體驚呼,稱中國男足為“中國足球鐵軍”,甚至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啥?這不是今天日本人形容我們乒乓球用的字眼嗎?
你沒看錯,當年的中國足球在亞洲就是這么牛。
自1913年到1934年,遠東運動會開了十屆,除了第一屆沒拿冠軍之外,后面九屆,中國男足九連冠。像日本這樣的球隊,在中國男足面前只有被碾壓的份兒。
作為中國男足的主力前鋒,當年的李惠堂是新秀,也是頂梁柱。
1923年8月,應澳大利亞足球界的邀請,李惠堂隨隊出訪澳洲。當地有媒體故意黑中國男足。在他們的畫筆下,中國男足隊員穿著長衫、腦后托著辮子,彎腰駝背、面黃肌瘦,手里甚至還舉著一面旗子上面寫著“東亞病夫”。
首戰(zhàn)對陣澳洲南修威省聯(lián)隊,憋了一股氣的中國男足打出風格,打出氣勢,李惠堂獨中三元,最后與強敵踢成3 : 3。
此戰(zhàn)使中國男足第一次在亞洲之外聲名大噪,更將“東亞病夫”的帽子扔進太平洋。
當時的中國,國弱民貧,近百年來受盡了列強的壓迫和欺侮,但這一次,足球真真給國家爭了光。
憑借著出色的發(fā)揮,李惠堂也第一次被當地媒體稱為“球王”。
03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民國時期,這句順口溜家喻戶曉。李惠堂的名氣如日中天,由他領銜的中國男足,也成為亞洲霸主。
1936年柏林奧運會,作為亞洲第一的中國男足,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參賽資格。
可是,由于當時中國國力有限,這支亞洲第一的足球隊,前往歐洲參加世界級的賽事,居然要經費自籌!
▲1936年,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中國足球隊員合影
不得已,中國男足選擇下南洋,通過比賽籌款。
因為沒錢,在途中,隊員們只能自己買菜,自己下廚;住宿選最便宜的旅館大通鋪,遇到床位不夠還要打地鋪;坐船也是選最差的艙位。
雖然排場不夠,氣場寒酸,但畢竟是亞洲第一,東南亞又是華僑聚居地,以致中國男足每到一處,都是掌聲雷動、笑臉相迎。在緬甸,許多華僑還去寺廟里祈禱,愿中國男足“每戰(zhàn)必勝”。
在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男足途徑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和印度等地,共比賽27場,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場比賽。
在這樣緊密的賽程中,中國男足勝23場,平4場,一場不敗。
其中,李惠堂獨進28球,平均一場一個球。
去柏林的錢總算湊夠了,但隊員們的體能卻也消耗殆盡。
在這次奧運會的足球比賽中,參賽各隊通過抽簽決定對手,一場定勝負,勝者晉級,敗者淘汰。
中國男足手氣不佳,抽到的對手是英國……
對這場比賽,作為現代足球發(fā)祥地的英國相當重視,英國隊員聲稱要“維護國家榮譽”。而對首次站上奧運賽場的中國男足而言,歷經兩個月的艱辛跋涉,自然也沒有束手投降的道理。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親自帶領五六百人的拉拉隊到場助威。
▲參賽的中國隊
一開場,作為中國男足的靈魂人物,李惠堂就被英國隊兩名隊員死死盯住,得不到發(fā)揮機會。而英國則憑借強大的整體實力頻頻向中國隊發(fā)起進攻。
然而,先拔頭籌的卻是中國隊:號稱“鐵腿郎”的中國球員孫錦順抓住機會,在英國對門前凌空抽射打進一球。
可惜,進球被裁判以越位為由吹沒了。
賽后據孫錦順說,那球根本不越位,是球打在英國球員身上后,他迅速插上得球破門的。
最終,由于實力差距,加上之前體能損耗過大,中國隊0 : 2不敵英國隊,結束了首次奧運足球征程。
03
雖然敗了,但在與英國的比賽中,中國男足所發(fā)揮出的競技水平卻讓歐洲各大“足球列強”刮目相看。
在結束奧運會比賽后,中國隊應邀到奧地利、瑞士、法國、荷蘭和英國等國進行訪問比賽。
作為中國隊的絕對核心,李惠堂再一次成為焦點。
與巴黎紅星俱樂部比賽結束后,俱樂部的負責人找到李惠堂,給出高薪,希望李惠堂簽約巴黎紅星。
在英國訪問比賽結束后的招待宴會上,英國阿森納隊主教練也對李惠堂表示出興趣。他問李惠堂多大,時年32歲的李惠堂如實相告。
阿森納主教練聽聞連連嘆息,說如果你年輕10歲,阿森納一定會有你的位置……
1947年,43歲的李惠堂掛靴退役。
在職業(yè)生涯中,李惠堂共打入1860個進球。后來,李惠堂被譽為“亞洲球王”,被外媒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隨著李惠堂的退役,中國足球的一個風光時代,就此畫上了句號。
他退役的那一年,中國戰(zhàn)火滔天……
回看這相差百年的兩支中國男足,我們不禁要問,在國家內憂外患,沒有充足的資金、技術、人才來支持足球運動發(fā)展的情況下,百年前的他們,為什么能戰(zhàn)勝當時國力遠超自己的日本,稱霸亞洲,在世界足壇獲得一席之地?百年前的他們,為什么會出李惠堂這種足球巨星?
而百年后的我們,啊,還是不說了……
05
答案,也許就在李惠堂身上。
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足球運動員,天賦、勤奮、榮譽感,甚至民族情結都是必備的。這些,李惠堂身上都有,而當今的中國男足球員,其實也有。
與李惠堂相比,他們不僅有天賦,而且還有百年之前無法比擬的訓練方法、訓練條件;他們不用為國字號球隊的經費操心,更加不用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擔心。
他們當然也有榮譽感,知道踢輸了會被罵,知道輸離譜了會被劈頭蓋臉地罵;他們當然也有民族情結,“恐韓”三十年,他們肯定也不爽,世界杯出線,也必然是他們的夢想。
但有一樣東西——初心,李惠堂有,當今的中國男足球員卻不見得有。
▲中國足球是出過世界球王的!
初心是啥?
很多人喜歡把初心和目標劃等號,比如中國男足的初心自然是“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咯。
但這卻不是李惠堂的初心。
為什么要踢球?李惠堂在他的著作《(足球)啟蒙課本》里,是這樣說的:
凡學足球,首先要明了足球的利弊,要認真透徹從習足球的主旨。簡單說有三個大目標:
第一是求人格的培養(yǎng);第二是求高尚的娛樂;第三是求身心的鍛煉。
從合理的足球訓練和比賽當中,可以養(yǎng)成忠勇、仁俠、機智、廉讓、知恥、明禮、有恒、互助、公正、服從、團結、真誠、涵養(yǎng)、守時、信義種種美德,和臨難不茍、見義勇為、百折不撓,種種的本領……
同樣是踢球,一個為了出名為了錢,一個則是為了修養(yǎng)人格、娛樂精神、強健體魄。本心不同,初衷不同,結果自然也大不相同。
李惠堂其人,所做即如其所言。
他出身在富商之家,自幼家教甚嚴,受過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進入皇仁學院后,雖然醉心踢球,卻也未曾荒廢學業(yè)。畢業(yè)時精通英語,能寫會譯,口語流利,中文能閱四書五經,是妥妥的文武全才、中西全才。完全不像當今某些男足球員,踢球是唯一的“一技之長”,居然還踢不好……
當時球評員評價李惠堂的球技,說他在球場上擅長以柔克剛,從不正面與對手沖撞,“寧讓人以先,而避無謂之犧牲”,但該贏的贏,該輸的還是贏。
踢球,要用腦子,要用心啊。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作者簡介:作者:我是艾公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
你是不是總因為“沒時間”而放棄閱讀?
現在「30天小讀計劃」已上線
內容優(yōu)質 花費時間少 好評高
已有10000+人加入
掃描下方二維碼??
讓小讀陪你開啟一段閱讀之旅
想關注我們
千萬別走丟
長按下方二維碼或點擊卡片
識別關注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