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最低100港元、高者百萬港元,在香港買一套房要交多少稅?
原標題:最低100港元、高者百萬港元,在香港買一套房要交多少稅?
2月22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將調整買房稅率,絕大部分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的人在港置業(yè)所需繳納的印花稅將有所下調,預計這項措施會令37000位買家受惠,香港政府每年少征收約19億港元的稅收。
內地交易房產(chǎn)涉及多種稅收,細節(jié)復雜
在香港買房到底要繳納多少稅收,與國內一線城市相比稅負是否沉重?借著香港這次針對購房稅收的調整我們好好聊聊。
國內交易住宅涉及的稅收很多,買家這邊需要繳納契稅、印花稅(暫免征收),賣家那頭需要繳納增值稅、城建稅、教育附加、個人所得稅、印花稅(暫免征收),并且根據(jù)首套還是二套、房產(chǎn)總價、交易間隔年限、所處地理位置不同還有許多細節(jié)政策。
比如,首套房90平方米以內的契稅稅率為1%、超過90平方米為1.5%,二套房90平方米以內為1%、超過90平方米為2%,第三套房及以后的契稅稅率為3%,北上廣深則從第二套房開始就執(zhí)行3%的契稅稅率。
你看,光是一個契稅就有如此多的細節(jié)政策,更不要說增值稅等更加復雜的稅種了。
香港買房只收印花稅
香港買房沒那么復雜,就涉及一個稅種——印花稅,當然,也會根據(jù)買家的身份以及是否為首次置業(yè)而有所區(qū)別。
眾所周知香港寸土寸金,房價位居全球前列,比國內一線城市還要高,為了抑制炒房香港從稅收方面著手通過印花稅調節(jié)樓市。
與置業(yè)有關的印花稅分為兩類,一是從價印花稅、二是買家印花稅,常規(guī)稅率均為15%(相當高)。香港并沒有資本管制,全世界的人都在在香港買房,但未取得香港永久居住權的人置業(yè)需要全額繳納兩類印花稅,加一起總稅率為30%。
比如,中國內地居民張三沒有香港永居權,在香港購買了一套總價為800萬港元的房產(chǎn),需要額外繳納240萬港元的印花稅(從價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各為120萬港元)。
如此高的稅率就是針對香港境外資本炒房的,你有花不完的錢,就是想在香港買房,那么沒問題,繳納超高額的印花稅后就能買了,只不過短期內想要賣出去基本不太可能,別說賺差價了,成本都不一定收的回來。因此,在香港買房的未取得永久居住權的人必然非富即貴,買了房不關注短期的價格變化,準備長期持有,人家不缺這點錢,愿意等上好久再賣。
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的公民買房時需要承擔的稅負低了不少,不用繳納買家印花稅,只需要繳納15%的從價印花稅就夠了。比如,同樣購買800萬港元的房產(chǎn),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的李四只需要繳納120萬元的印花稅就夠了。
這么來看在香港買房繳納的稅收雖然種類單一但金額不低,800萬港元的房子至少繳納120萬港元的印花稅,非永居繳納240萬港元。以我在上海買房的經(jīng)歷來看,購買一套800萬元人民幣的房產(chǎn)可能要繳納30萬元至60萬元不等的稅收(各類稅收加一起),比在香港買房低不少。
永居香港人購買第一套房稅率很低
未取得永久居住權的人在香港買房繳納的稅收超高,擁有永居權的香港人稅收也不低,難道香港買房除了支付高額房款外還要額外掏一大筆錢給政府嗎?
并非如此,滿足兩個條件繳納的印花稅低很多,第一個條件為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第二個條件為首次置業(yè)。政策調整前永居香港人首次置業(yè)需要繳納的從價印花稅稅率如下圖所示。
200萬港元以內的住房只需要繳納100港元的印花稅,之后稅率逐步提高,總價超過2173.9萬港元的房產(chǎn)需要按照4.25%的最高首套置業(yè)印花稅稅率繳稅。
調整后稅率有所變化,只要繳納100港元印花稅的房產(chǎn)總價提高至300萬港元,而1008萬港元以內的房產(chǎn)均相比于從前的政策少繳納了一部分稅收。
比如,永居公民張三首次置業(yè),購買了一套500萬港元的房子,原來的政策下需要繳納15萬港元的印花稅,新政策下還要繳納11.25港元,節(jié)省了3.75萬港元。
還是以上面提到的800萬港元為例,新政實施后繳納的買房印花稅為24萬港元,遠遠低于非永久居民買房繳納的240萬港元和永久居民購買第二套房繳納的120萬港元。
內地樓市調控政策可向香港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新稅率只是針對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的首套置業(yè)人,并且1008萬港元以上的住房印花稅率沒有變化,所以能夠從本次調整中獲益的是香港底層人士。
香港的平均工資雖然高但物價也高,扣除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后能夠用于買房的錢不算多,而香港的房價高得離譜,在當?shù)孛娣e達到千尺的房子就是被稱為豪宅了,而1000尺差不多在90平方米左右,誰會在國內其他城市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就敢稱是豪宅啊,由此可見香港的房產(chǎn)單價之高。
房價高與香港面積小、住房資源緊張但經(jīng)濟、教育、醫(yī)療發(fā)達,高薪崗位多有關,也不能忽視炒房客的“貢獻”,內地城市炒房出現(xiàn)于2000年以后,香港早在上個世紀就流行這么干了。
香港政府調控樓市、抑制炒房的手段并非限購或限售,不管有沒有永久居留權,也不問原來有幾套房,只要有錢就能買,但請繳納額外的印花稅。
對土豪來說并不在乎那點稅收,炒房客則不同,他們的資金本來就帶有很高的杠桿,必須快進快出,否則利息都不得了了,高額印花稅增加了購房成本,短期內房價至少上漲20%才有可能賺到價差,炒房動機銳減。而第一次置業(yè)的普通人繳納的印花稅不高,哪怕購買2000萬港元的高價房繳納的印花稅也不到100萬港元,購買價格較低的房子只需要繳納幾萬元稅收。
咱們的四大一線城市是否也能效仿這樣的政策呢?不要再通過限購調節(jié)樓市,采用更多的經(jīng)濟、稅收手段。
比如,首套房和二套房契稅稅率保持不變,第三套房開始增加至5%甚至更高,同時,對于擁有多套房的房東出售房產(chǎn)時征收9%或11%的普通增值稅稅率(現(xiàn)在為5%);又比如,解除未取得戶籍且社保繳納年限不足的購房者購房資格,同樣采取征收附加契稅的方式,等滿足條件后退還附加契稅。而購買首套房且面積或者總價低于一定標準的剛需則減免契稅等稅收。
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先找某個一線城市試點,在深圳或者廣州兩座體量相對北上小一點的城市進行。如此調節(jié)樓市的效果可能更好,既遏制了炒房又降低了剛需的購房成本,還破除了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的弊端。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chuàng)最好的鼓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