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神奇的字,大多數(shù)方言讀起來都是一個音,卻很少有人能讀對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漢字文化便是如此。當然,對于如今的我們而言,普通話是人們溝通的橋梁,也是中華兒女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不過,在每一個地區(qū)的人們,除了學會普通話之外,還保留著自己的方言,而這些方言,由于地區(qū)的不同而有著巨大的區(qū)別,就拿福建而言,一個省份,都有著很多種的方言,彼此之間甚至都聽不懂他人的言語。但是即便如此,有趣的是很多方言都有一定的共同點,比如街字便是很好的體現(xiàn),因為這個字在大多數(shù)方言中讀起來都是一個音“gai”。
在古代的很多古詩詞中,都出現(xiàn)過“街”這個字,比如“夏日出東北,陵天經(jīng)中街”便是其中之一。而在這句話中,倘若你將“街”讀作“gai”的話,遠遠要比“jie”來得好聽,也好讀。而這個讀音,在川渝地帶便是這樣的讀音,就連廣東甚至是東北話中的街,都是讀的“gai”。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閩南語種的“街”讀的便是“gui”,和大多數(shù)的讀音都不同,但是這或許也是特色的一種表現(xiàn)。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一個字能夠有很多的讀音呢?
其中漢族人口稀少的時候,漢語的種類是比較少的,而人們的讀音也比較類似。但是隨著戰(zhàn)亂的發(fā)生,隨著土地的缺乏,人們開始向人煙稀少的地方遷徙,從中原向四方擴散。而在這個過程中,遷徙者和當?shù)厝擞兴诤希舜藢W習,最終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局面,也形成了中華豐富多彩的語言體系。
顯然的,這樣的語言體系是不適合人們交流的,于是乎產(chǎn)生了普通話這種以北京語音作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通用語。而在十八世紀以前,“街”在北京話中,其實讀的也是“giai”,后來才被更改為“jiai”,并逐漸演變?yōu)椤癹ie”。而在古話之中,街也被讀作“kre”,非?;逎y懂。
其實這樣的語音的轉(zhuǎn)變,并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這讓我們對古代的文化的理解有著偏頗。比如很古代作品,倘若你用“jie”這個音去讀的話,便會失去了押韻的效果,也失去了那種美妙的狀態(tài),比如宋朝詩人程珌有一首詩,名叫《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其內(nèi)容是:“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而在詩中第二句的“街”字,便與第四句中的“槐”字押韻,當然,這是在你將其讀作“gai”的基礎上的,倘若語音變了,那么便沒有了這番韻味。
由此不難看出,社會的變化或許會給人們帶來不錯的發(fā)展機遇,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文化的巨大改變也會讓一些古代文化失去了原本的韻味。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覽》、《唐詩宋詞鑒賞》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