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定西:你對你的姓氏了解多少,老子在臨洮究竟做了什么

姓氏古籍
古人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國,姓氏不僅是社會成員稱呼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標明家族來源和血緣關(guān)系的一種文字符號;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而且與中華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緊密相連。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據(jù)研究,中華古姓來源于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中國的姓氏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到如今我們?nèi)匀谎赜茫帐衔幕屛覀兛梢宰犯菰?、尋根問祖?/strong>
在中國從姓氏文化開始之初到現(xiàn)在,見于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楊……"這讀來瑯瑯上口的《百家姓》讀本,是傳統(tǒng)的啟蒙讀物,也是中華姓氏的經(jīng)典之作,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李姓作為百家姓中占比人口第二的大姓,其子孫后代遍布中國大地,以及全世界,有9207.4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7.19%。作為李姓,它們同宗同族, 而海內(nèi)外李氏宗親都供奉‘隴西堂’,自稱‘隴西李氏’,對‘隴西’二字懷有無限深情。那么隴西二字與李氏到底有何淵源?這其中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中國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李氏因為李耳而名聞天下。
隴西的由來和發(fā)展
“隴西”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發(fā)隴西……拔之?!保ā妒酚洝で乇炯o》)這是“隴西”之名首次見于史籍。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始設(shè)隴西郡,郡治狄道(甘肅臨洮),成為我國最早的郡級行政區(qū),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現(xiàn)代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秦統(tǒng)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仍置隴西郡,治所未變,仍然為狄道。轄地相當于現(xiàn)在的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隴南地區(qū)一部和臨夏一部的總和。為當時右拒西羌、左護咸陽之要郡,兵家必爭之要地。

隴西郡地圖
漢襲秦制,實行州、郡、縣三級建制,隴西郡(治所仍在狄道)屬涼州刺史部。至安帝五年(公元111年),因羌人多次起義,兵入狄道,便移隴西郡治于襄武(今隴西縣),又于公元128年還治狄道。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隴西郡治由狄道遷至襄武。 秦、漢時的隴西郡,包括六盤山以西、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期間,朝代雖有更替,轄地雖有增縮,治所雖有移動,可郡名未變,建制未變,治所(基本)未變。也就是說,隴西郡治在狄道,凡492年(實475年)?!?/p>
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歷北宋、南宋和與之并存的金、遼二國,直至元、明、清三朝,近1700年間,在今隴西縣境內(nèi),一直存二三級政區(qū)建置。魏文帝元年(公元220年),郡治由狄道遷襄武(甘肅隴西),直至唐乾元元年。期間隴西郡時廢時立,但襄武縣一直為其郡治所在地。唐乾元元年(758年)裁撤隴西郡,襄武縣承襲郡名,得隴西縣名至今(一說宋代置隴西縣)。古隴西郡在歷史上共存在了1037年(治所在臨洮492年(實475年),在隴西545年)。至今, “隴西”作為地域名已存在了2200多年,成為全國僅有的幾個典范地名之一。
由此可見就地理位置而言,隴西指的是隴山(六盤山)以西之地,而文化學意義上的“隴西”是六盤山以西、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即今蘭州、隴西及天水等地),而這里為李氏族裔繁衍生息之地。
老子出函谷關(guān)入隴西,天下李氏出隴西
歷史記載,甘肅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發(fā)祥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稱,也存有大禹治水導流的“流沙”圣跡。隴西處于甘肅境內(nèi),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里誕生的傳奇故事和歷史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
據(jù)傳老子出函谷關(guān)后,西行就是進入了甘肅境內(nèi)。司馬遷《史記》對于老子的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逗鬂h書》記載,老子出關(guān)后“西入夷狄”。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員襄楷給漢桓帝上書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p>

老子畫像
根據(jù)近代專家考證,以及有關(guān)史料、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推斷,老子出關(guān)后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最后在甘肅臨洮縣‘飛升’。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guān)(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jīng)游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去世)”。

臨洮鳳臺

臨洮鳳臺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期,紂王無道,理徵因直言規(guī)勸其改正錯誤,為紂王所不容,而被殺害。其妻陳國契和氏攜子利貞逃難于伊候之墟,饑渴交侵,摘路旁李子樹上果子充饑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后遷徙定居隴西,故皋陶為李姓血緣始祖,利貞為得姓始祖。李姓從形成時起,長達幾百年默默無聞,直到春秋時期李耳(字伯陽,謚曰聃,號為老子)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
李耳九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戰(zhàn)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后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封南鄭公,居隴西,后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后來涌現(xiàn)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后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期。這時的隴西是隴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隴西李氏大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生于渭水河谷的李淵父子匡定社稷后李氏獨尊天下,貞觀盛世時的唐太宗昭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且對立功及受封歸降的顯赫之士廣賜李姓。從此,隴西李氏不但遍布我國的隴.蜀.秦、晉、蘇、皖、桂、閩等地,而且在唐以后,由于歷年戰(zhàn)亂、自然災害、官職遷調(diào)、貶謫、游學、經(jīng)商、避仇等多種原因,李姓族人頻繁地遷徙,從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動,漂洋過海到五大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出現(xiàn)了回族李姓、苗族李姓、瑤族李姓、壯族李姓、白族李姓、猶太人中的李姓、越南李姓、朝鮮李姓等等。擔任過北大校長的胡適曾說過:“我們績溪在安徽姓胡的,都是李唐的后裔,應該有大志而有所作為,”自稱是隴西成紀人的大詩人李白不無自豪地歌吟道:“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云路,日為蒼生憂?!?/strong>

唐朝版圖
在漫長的歲月中, 李氏本枝日繁, 瓜瓞綿綿, 繁衍至今。歷代李氏人才輩出, 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賀、李朝威等著名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者多達 60 余人。 李氏如此顯赫的地位和輝煌的成就, 使李氏在唐時就已萌芽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而今, 全世界李姓已“高達一億多人”, 各行各業(yè), 英才濟濟,“ 以實業(yè)家為例, 香港八位李姓擁有資產(chǎn) 158億”。同時, 李氏文化也蔚為大觀, 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寫有濃墨重彩的一筆。1995 年李氏文化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傳佛教文化, 并列為“甘肅四大文化”。
如果真的要給隴西找一個明確的中心,不會是今天的隴西縣,而應該是古代的狄道,今天的臨洮縣,因為臨洮縣在秦漢時期一直是隴西郡的郡治所在地,而李氏先祖李崇也是居住在狄道,后來世代沿襲。李氏記載:李暠、李淵均為狄道人,狄道就是隴西李氏的扎根地。之所以李氏出現(xiàn)了很多分支,主要還是因為戰(zhàn)亂,經(jīng)商,游學,貶謫等原因,在古代李氏宗族應該是從狄道這里發(fā)揚光大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下李氏出隴西的說法。
隴西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nèi)外。它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性建筑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筑群,也是開發(fā)隴西旅游產(chǎn)業(yè)的重點項目。

唐太宗李世民
李家龍宮始建于唐中葉。今甘肅省隴西縣南安鄉(xiāng)一心村廟兒巷,相傳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龍宮”的雄偉建筑。稱其為官者,不但規(guī)模大,而且規(guī)格也高于廟,為上、中、下三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環(huán)境肅穆,頗為壯觀。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主祭堂上懸掛“隴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

隴西李家龍宮

隴西李家龍宮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shù)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在一心村廟兒巷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shù)厝朔Q“瓦渣坡”。
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李家龍官,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筑,亦稱“北極宮”。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屢建屢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xù)增建。增建后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筑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和北大第三門。宮內(nèi)前部建有戲臺和五座樓,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后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兩側(cè)殿,屋脊上群龍俯仰,神態(tài)各異。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別名為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巖,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臺樓閣,掩映在綠蔭叢中。假山旁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后五山”。后來,李家龍官又遭拆毀,“前五樓”、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及主祭堂建筑群均已毀沒,三座假山夷為平地。
1993年以來,隴西縣多梁道籌措資金,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南北兩側(cè)殿、北殿、過庭、聚賢樓、郡公樓、戍邊樓.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門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并修建了龍宮圍墻,完成了龍宮環(huán)境的硬化,綠化和美化,陳列了“隴西李氏文化展覽”,基本具備了海內(nèi)外李氏祭祖的條件。
透過歷史的長河,縱覽李氏家族的延續(xù)軌跡,從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姓氏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以及它帶給我們極為深刻的影響。姓氏文化在我國流傳了數(shù)千年,到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姓氏,因為姓氏我們可以進行彼此區(qū)分。千百年來,中華文化并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消失,大多都是通過姓氏家族得以保存,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個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傳統(tǒng),基因所在,教育所養(yǎng)。姓氏文化乃是中國民俗傳統(tǒng)文化之縮影,在姓氏文化里,我們可以讀到政治、經(jīng)濟、教育、道德,又可以讀到祖先之生存狀態(tài)、處世哲理、價值觀念,還可以讀到本族吾民之生滅盛衰、悲歡離合,可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
中國姓氏文化不僅僅是狹義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門科學。它對于人認識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