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北京的地鐵站牌,去“英文化”引發(fā)爭議,其實這只不過是個誤解
原標題:北京的地鐵站牌,去“英文化”引發(fā)爭議,其實這只不過是個誤解
北京的地鐵站牌,比如王府井,改成了漢語拼音。于是就有人說這是去“英文化”,當然這也引發(fā)了爭議。
不少人說只是把站點的名稱用拼音表示了,重要的指示之類的都沒有變,不算去“英文化”。任何國家的語言都有其獨特音和拼寫方式,尤其是漢語地名。地名如標簽,任何其它語種的拼寫、拼讀都無法詮釋其意,用其它外語標注中國地名,只能是張冠李戴。用漢語拼音標示中國地名會更便于外國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北京地鐵站牌不是去英文化,是為了方便所有外國人,很多標識牌翻譯是很令人無語的,老北京翻譯成oldBeijing,別說國人無法理解,外國人也無法理解,國外地名標識牌統(tǒng)一是本地語言拼寫,難道哪個外國城市把意思翻譯給你?這才是國際上約定俗成的方式。
地鐵標識的其他英語部分比如“Line1”“NextStation”等等都沒變,英語報站也沒變,怎么能說“去英文”呢?
使用漢語拼音對漢字進行注音時,除了聲母韻母要正確外,還必須標出正確的聲調(diào),否則有可能產(chǎn)生歧義。從圖片上看,沒有標聲調(diào),仍然是不合格的!但是,標了英文,就表示有自信心嗎?那干嘛不把漢語拼音也廢除,因為漢語拼音也使用了外文字母,這個是從根子上的更加不對。
是不是應該使用古代的漢字注音的符號才能表達出我們的自信心?所以說,在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的一些公用設施上添加英文,是必要的,是對外開放的具體細節(jié)措施。
很多時候即使拼音也是沒法表達漢語地名的,以前翻譯是按照英文的拼寫來發(fā)音,但是現(xiàn)在是要求用漢語發(fā)音,比如石獅市如果沒有沒有音調(diào)的讀法,中國人聽了根本聽不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越來越開放的世界中,公共設施上去掉英文標識,這是完全行不通的,因為每天有無數(shù)的外國友人,留學生,外交官,經(jīng)商者生活在北京,也要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北京一定會做到海納百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