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打網(wǎng)球多活十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社交頻繁的運動更有益于延長壽命 | 臨床大發(fā)現(xiàn)
朋友們~今天又來騙你們運動鍛煉身體啦!其實本來想找?guī)讉€以前寫過的文章鏈接放這里的,什么運動護心啊、運動防傻啊、運動延壽啊、運動防癌啊,艾瑪一搜太多了,都放這里恐怕半天進不了正題,所以還是勞煩大家后臺搜索關(guān)鍵詞獲取吧!
那么運動運動,爬樓梯也是動,跑半馬也是動,那么問題就來了:鍛煉身體哪家強?
科學家回答,網(wǎng)球助你活更長!

近期發(fā)表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的一項研究[1]對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CCHS)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8557人隨訪25年顯示,網(wǎng)球可能是“最健康”的運動,相比“久坐不動”人群,愛打網(wǎng)球的人預(yù)期壽命平均延長了9.7年!緊隨其后的羽毛球、足球也分別拿下了6.2年和4.7年的好成績,而平均運動時間最長的健身房沉迷者們反而意外地只延壽了1.5年。
為啥是網(wǎng)球?科學家們說了,很可能是因為網(wǎng)球、足球這類運動需要較多的社會交往,而“社會隔絕”本身就是一種減壽的強影響因素[2]。
誠信肥宅想摔桌!我鍛煉個身體容易嗎,想健康點還得去社交?

這項研究所用數(shù)據(jù)取自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對運動方式的統(tǒng)計主要覆蓋到了八種運動,網(wǎng)球、羽毛球、足球、慢跑、騎自行車、健美操、游泳和泡健身房。
在所有的參與者中,有1042人(12%)懶到家了,被歸為“久坐不動”組,而5674人(66%)都有至少一項經(jīng)常進行的運動。
不得不說丹麥人還挺愛運動的,平均每周都要運動個411分鐘(約7小時)。不過在各個運動類型之間時間差異還挺大的,比如說游泳者平均每周游個58分鐘,但騎車的每周平均會騎386分鐘。
這也蠻正常的,畢竟40%的哥本哈根人都是騎車上班的[3],相對的56%的人都經(jīng)常騎車,73%的騎車人騎車時長都在每周4小時以上,名副其實的最受歡迎運動了。
不過在所有人中最熱衷鍛煉的還是泡健身房的人,他們平均每周要在健身房里待上599分鐘,項目包括跑步機、橢圓機、重力訓練等等。

再來看看這些運動者們都是啥人兒吧~嗯,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運動的偏好很明顯呢,在抽煙、喝酒、燙頭等生活習慣上也是各有不同。
奇點糕大學的時候選修過網(wǎng)球課,記得第一節(jié)的時候老師就說,網(wǎng)球是一種“貴族運動”,因為確實貴……后來接觸了一下跑步,嗯,裝備也不便宜……而選擇網(wǎng)球和慢跑的人確實高學歷的比例更大,他們也覺得自己心肺功能等身體指標比同齡人更好(而且確實掙得多)。

不過不要緊,這些差異都是在考慮范圍內(nèi)的,針對性別、年齡、運動量、吸煙、教育水平、收入、飲酒習慣以及糖尿病與否等影響因素做出調(diào)整之后,研究者得到了最終的數(shù)據(jù)。
毫無疑問,網(wǎng)球,無冕之王!與久坐不動相比,常打網(wǎng)球者預(yù)期壽命增加9.7年~其余7項運動分別為羽毛球,6.2年;足球,4.7年;騎自行車,3.7年;游泳,3.4年;慢跑,3.2年;健美操,3.1年;泡健身房,1.5年。

其實這個結(jié)果還是蠻意外的,咱們前面也說過了,泡健身房的人實際上才是最在意健康的,他們運動的時間是最久的,可是實際獲得的健康收益卻最低。比起來網(wǎng)球、足球這些運動似乎也沒啥特別,運動量并不突出。
研究者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網(wǎng)球這類綜合運動能夠更加充分地運動全身的肌肉,而且它的運動模式基本上是一種間歇式的劇烈運動,這種運動模式已經(jīng)被證明是優(yōu)于單一節(jié)奏、持續(xù)性的運動模式了[5,6]。
第二,慢跑、游泳、騎車、健身顯然都可以獨自進行,而不管網(wǎng)球、羽毛球還是足球,顯然都不是一個人能玩的運動。不僅如此,你可能還需要加入某個固定的小團隊才能找到一起運動的伙伴。定期會面的小團體能夠讓人找到信任感、歸屬感和社會支持,這些因素已經(jīng)被證實可以提高幸福感、改善長期的健康[7];此外,運動能夠釋放心理壓力,也是對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有好處的[8]。
雖然肥宅不想承認,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來自社交的支持對長壽的影響真的非~常大,甚至大過其他所有健康行為比如不吸煙、身材好、血壓正常[8]。這項研究的結(jié)果則告訴我們,良好人際關(guān)系對早死的預(yù)防效果是鍛煉身體的兩倍……
好吧行叭咱們來交朋友吧~
所以……不給奇點糕一顆小星星嗎☆v☆
編輯神叨叨
仔細一想,也挺合理……網(wǎng)球,那是咱們沒有超能力的人能玩的運動嗎……
奇點糕還是選擇在家刷刷瞬息,多學一點姿勢!
瞬息 , 交易擔保 , 放心買 , 瞬息萬變,點擊即達
小程序
參考資料:
[1] Schnohr P, O’Keefe J H, Holtermann A, et al. Variou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Widely Divergent Life Expectancies: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C]//Mayo Clinic Proceedings. Elsevier, 2018.
[2] Jetten J, Haslam C, Haslam SA. The Social Cure: Ident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Hove a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1:408.
[3] Larsen J. The making of a pro-cycling city: social practices and bicycle mobilities. Environ Planning A. 2017;49(4):876-892.
[4] Knoepfil-Lenzin C, Sennhauser C, Toigo M, et al. Effects of a 12-week intervention period with football and running for habitually active men with mild hypertension.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0;20(Suppl 1):72-79.
[5] Karlsen T, Aamot IL, Haykowsky M, Rognmo ?.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for maximizing health outcomes. Prog Cardiovasc Dis. 2017;60(1):67-77.
[6] Lavie CJ, Menezes AR, DeSchutter A, Milani RV, Blumenthal JA. Impa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and subsequent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J Cardiol. 2016;32(10, Suppl 2): S365-S373.
[7] Schnohr P, Kristensen TS, Prescott E, Scharling H. Stress and life dissatisfaction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jogging and other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eisure time–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05;15(2): 107-112.
[8] Helliwell JF, Huang H. Comparing the happiness effects of real and on-line friends. PLoS One. 2013;8(9):e72754.
奇點:50萬極客醫(yī)生熱愛的醫(yī)療科技媒體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